大学生评论丨《操场》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改编电影底线在哪?

时间 • 2025-11-05 14:53:16
影片
社会
改编
家属

制片方理应在符合法律程序的前提下,创作尊重基本事实、能够挖掘题材最大社会价值的良心作品。

8月10日,湖南“操场埋尸案”将被改编成电影《操场》的信息在网络引发关注。第二天就被曝出,该影片制作团队尚未通过受害者家属授权,令人哗然。除了可能产生的侵权纠纷,随后引发的道德问题讨论更成为舆情焦点。有网友称,制片方不仅对被害人家属精神造成“二次伤害”,更在一定程度上给国产改编影视的行业形象带来不良影响。

据采访视频,当记者向选角导演询问是否提前跟家属完成授权工作时,得到回应“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当时整部影片的剧本已完成,导演却称“不知道”,含糊其辞,也没有表达对家属的歉意。这样的反应如同在受害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也挑动了公众对于改编剧的“伦理”神经。

湖南“操场埋尸案”的轰动之大,引发的社会思考之深,都可以使其成为一部佳片的题材。但正因为这是由原型事件改编,被害人的相关事实及其名誉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据悉,在著作权领域,原型人物的故事无法依据《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因而相关团队将“操场埋尸案”改编成电影或许不违法。但原型人物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此次事件受害人家属的代理律师周兆成表示,制片方在将真实事件改编成影片前,应当和案件当事人沟通获得授权,否则未来可能因改编而造成侵权隐患。简而言之,制片方和受害人家属之间应事前沟通,既保护受害人名誉不受损害,也让影片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此类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案件题材,制片方应首先征求故事原型人物或其家属的同意,做到事前好沟通,事后可问责的准备。在改编的过程中更应牢守初衷,谨慎处理细节,做到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和呼吁真善美的“感性关怀”。在网友的建议中,《素媛》《熔炉》等同样以原型案件改编的韩国影片多次被提及,这两部影片都涉及了社会敏感话题和痛点,剧情的设计平白朴实又牵动人心、感人肺腑,获得了极佳口碑。这些都可供国产影视业借鉴学习,使其权衡好“题材”重大性和“人心”重要性。

笔者认为,透过此次事件,我们应当关注改编影视剧时的事实原则和人性关照:制片方理应在符合法律程序的前提下,创作尊重基本事实、能够挖掘题材最大社会价值的良心作品。这样才能让受害者家属获得“放心”,制片方票房赚得“走心”,观众腰包掏得“安心”。

作者邵威仪/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立场)

编辑汪垠涛实习编辑周宛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