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摸清文物家底,四川省文物普查专家库成立
5月31日上午,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座谈会召开,会上正式成立了四川省文物普查专家库,185名专家们的“专业覆盖领域”包含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革命文物)和其他这五大类,实现了全专业类别覆盖。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实地调查阶段。此前在安岳与通江这两个试点展开的工作也都高质量完成:安岳县共调查登记石窟寺及石刻60处,其中复查15处、新发现45处,通江县共调查登记古墓葬72处,其中复查58处、新发现14处。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雷玉华教授是石窟寺考古资深专家,此前曾参加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历时10年的《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
最左发言者为雷玉华教授
这次雷玉华以专家代表的身份在座谈会上发言,特别提到了这次普查中对高校学生的培养锻炼。
“四普的工作量非常大,仅靠文物系统在职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单位会把一部分工作外包出去。我们专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这些工作进行把关。”雷玉华告诉记者,“对于学习了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工作技能的高校学生来说,这次普查正是对他们知识技能的一次检验,也是我们为基层文物部门输送年轻人才的机会。像我自己带的几个研究生,现在都已经下到地方开始投入工作了。”
在上月举办的四普培训班现场,省文物局领导也曾特别强调了文物系统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此次四普工作锻炼出一支年轻有为的专业队伍,为将来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座谈会现场解读四普标准规范
这些人才并非仅限于考古文博专业,“四普工作是牵涉到多学科、多领域的工作,历史、艺术、建筑、民族学、宗教学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雷玉华说。
此外,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几类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中,与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相比,对石窟寺与石刻的认定策略,似乎格外“宽大”——以1911年为界,在此年限之前的古遗址和古墓葬,较为晚近者是“原则上应当认定”,古建筑则是“传统材料工艺风格应当认定”,都有前提。
安岳集圣山玄妙观摩崖造像
但对于石窟寺和石刻,1911年之前的所有,都是“全部认定”;1911年至今,“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也应当予以认定。这是为什么呢?
雷玉华告诉记者,与位于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露地表的石窟寺与石刻,更容易受到破坏。“尤其是通过我们近几年的深入调查,发现它们都消失得非常快,确实需要更加重视保护起来。”
对文物的认定并非只看时间,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我们所生活的当下,也是未来人们眼中的历史。新的雕刻、建筑仍在不断树立起来,其中的精品之作,值得从眼前就开始保护,为后代子孙保护。
河北金山岭长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另外,在关于古遗址与古建筑的认定上,著名的长城成为一个有趣的“跨界者”——它既可以是古建筑,也可以是古遗址,主要区分标准在于:保存现状如何。
对于砖石结构的长城来说,如果保存了至少是原来四分之三的城墙高度,那就可以算成“古建筑”,比如河北的金山岭长城、乌龙沟长城和北京的慕田峪长城,因保存较好,就属于古建筑。如果是已经垮掉一半了,那就只能算古遗址。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编辑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