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利用快递柜贩毒被判刑 四川新发现吸毒人员较4年前下降54%
怕现场交接有隐患,他们便利用小区快递柜存放毒品,将取件码发送给购毒人员,以此“瞒天过海”,无接触交接。6月24日,四川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人民检察院联合召开2022年四川省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的2022年度四川省毒品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就披露了罗某海等人利用快递柜贩卖毒品案。
▲发布会现场。
利用小区快递柜贩毒
夫妻二人被判刑
据了解,罗某海、张某蓉是夫妻,四川乐山人,均为吸毒人员。2019年至2021年4月21日,罗某海多次通过微信与多名购毒人员联系贩卖毒品。
2021年4月,张某蓉通过微信与其中一名购毒人员袁某某联系,告知对方毒品的存放地以及快递柜取件码,并收取对方微信转账300元。4月20日、21日,购毒人员朱某某、袁某某在小区大门外速易递快递柜取毒品时被民警挡获,并现场查获毒品。
之后,民警又从多名购毒人员身上搜查出冰毒。其中,在购毒人员袁某某指引下,民警又从快递柜中查获冰毒1袋。
随后,乐山市井研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在乐山市市中区一小区内将罗某海、张某蓉二人抓获,并在其家中搜出冰毒20余袋,加上在一小区快递柜中搜查出的两袋冰毒,共计重达13.28克。经送检,检材均检测出甲基苯丙胺。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罗某海、张某蓉无视国家法律对毒品的管制规定,明知是毒品而多次贩卖,其行为均已构成贩卖毒品罪,并且贩卖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在共同犯罪中,张某蓉起次要、辅助作用,系从犯,对其减轻处罚。
经审理,法院依法以贩卖毒品罪判处罗某海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8000元。判处张某蓉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并对公安机关扣押在案的罗某海的手机以及毒品等予以没收。
“寄递类”犯罪作案方式隐蔽
对执法是新考验
据悉,本案是一起通过网络联络、利用快递柜存取功能交付毒品的典型案例。后疫情时代,快递业是当前经济恢复、产业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给疫情防控下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由于智能无人收递快递柜设备具有无接触式交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犯罪分子的“青睐”。
被告人运用快递柜存储后不当面交付的手段贩卖毒品,导致毒品更易扩散、流通,尤其与网络社交媒介相结合后,贩卖毒品犯罪更为分散化、隐蔽化,加大了司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本案也警示全社会以及政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需要高度关注毒品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斌表示,近年来,在“寄递类”犯罪中,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这种易于与普通货物邮寄相混淆的犯罪方法,作案方式更加隐蔽,扩散范围更加广泛。由于寄递类毒品犯罪证据隐蔽性强,电子证据居多,既增加了禁毒执法部门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也对这类犯罪的侦查、提起公诉和审判是新的考验。
张斌表示,本案中,人民法院向邮政管理部门、相关执法部门、有关企业发出司法建议,推动相关部门、机关、企业加强寄递安全监管,促进寄递行业规范运营,进一步从根源找出产生寄递类毒品犯罪的问题和原因,“以案为鉴,由点及面,既维护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又体现了打击毒品违法犯罪需要政法机关配合协同、社会各相关企业和机关有效参与的基本原则。”
四川缉毒执法效能居全国第二
毒品犯罪案件大幅减少
据悉,在禁毒工作方面,四川缉毒执法效能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二,毒品犯罪从2017年的10554起降至2021年的4306起。全省新发现吸毒人员较2017年下降54%,其中18岁以下的同比下降76%。
帮助吸毒人员及吸毒人员家庭就业安置2.8万人、解决最低生活保障3.4万人,全省现有吸毒人员较2017年下降20%。同时,成功破获全国“断流”行动1号专案,抓获涉毒违法犯罪人员1300余名,破获四川禁毒1号专案,彻底打掉了盘踞省内20余年的特大制毒犯罪团伙,受到国家禁毒办通报表扬。
红星新闻记者章玲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