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创新发展谋新局,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
6月16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举行解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全会聚焦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对四川创新发展作出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化为四川行动。
全会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提出一系列重大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为形成更强的政策综合效应,还配套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从10个方面提出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政策“干货”,力求让各类创新主体更有现实获得感。
四川科技创新将有哪些新亮点?四川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唐文金介绍,全会锚定了“四个提升”的目标任务。全会提出,经过“十四五”时期努力,四川要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提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围绕这些目标任务,全会还采取定性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对创新发展的核心指标提出了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要求,强调实现“两个高于”和“一个倍增”的具体目标,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
全会坚持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创新布局,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逐一明确了全省五大区域推进创新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高端现代产业创新,打造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迈上中高端;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攀西经济区重点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高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水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强化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在全域布局基础上,全会突出了成都和绵阳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提出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这些重大部署,有利于各地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思路和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唐文金表示。
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全会针对四川省在这“三大环节”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例如,在基础研究环节,重点是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技术攻关环节,重点是聚焦构建工业“5+1”、农业“10+3”和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引领性前沿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重大工程科技,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在成果转化环节,重点是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实现了一个重要突破和重大决策。为打通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通道,全会提出要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