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喝彩!70年,你的家乡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时间 • 2025-07-23 06:28:16
建设
全省
万吨
全国
农业

从曾经的统购统销到放开市场经营,从曾经的农民肩挑背扛、提篮叫卖到买全国、卖全国的批发市场网络,从曾经的政府定价到如今的现货、期货市场共同发挥巨大作用,农产品流通体制不断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农业农村市场化70年改革与发展,在流通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创建、市场调控机制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于15日正式开幕,在综合成就展区,各省都带来了哪些最喜人的成就呢?

黑龙江: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1501.4亿斤,粮食增量占到全国增量的1/8,实现“十五连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安徽:2018年,安徽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96元,由2012年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13位,是1954年61元的229倍。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46,比上年缩小0.02。

西藏:青稞的种植播种面积37万公顷(550万亩)左右,约占青藏高原2000万亩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总产量约100万吨,分别占藏区粮食作物面积的43%和总产量的38%,总面积、总产量变化不足5%(统计误差)。

海南:2018年,全省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256万亩,产量322万吨,产值146亿元。

陕西:70年间,陕西水果种植面积从5.90万亩到现在的1670.88万亩;水果产量从8.21万吨达到1566.01万吨。苹果种植面积从1971年的30万亩到现在的896.35万亩;产量从1971年的1.46万吨到现在的1008.69万吨。

新疆:棉花优良品种普及率超过90%,皮棉单产136.76公斤/亩。棉田高效节水灌溉亩灌溉定额从以前的700立方米/亩左右降到400立方米/亩左右。地方棉花机采面积突破1000万亩,机采率达到40%。棉田殘膜回收率达75%。

辽宁: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14个示范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2.6%,高标准农田占64.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4%,农民收入15258元,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海:顺应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走出了一条探索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道路。

江苏:用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0%的GDP总量。201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4429亿元,粮食总产732亿斤,江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8%,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

吉林:推动黑土地保护,吉林省在五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守底线,建项目,保护黑土资源。二是增投入,推农技,提高耕地质量。三是严监管,全减量,减少土壤污染。四是控总量,提效益,减少土地占用。五是颁法规,凝共识,形成保护合力。

山西:截至5月底,全省“三品”认证有效产品数3584个,数量居全国第三。“三品”认证产地面积1173.66万亩。

福建:构建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全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任务11679个,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9902个,完成率为84.4%。

北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交往优势,努力打造中国种业之都和世界种业枢纽,为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山东:寿光的蔬菜、金乡的大蒜、章丘的大葱、沾化的冬枣、栖霞的苹果、莱阳的黄梨、青州的银瓜、乐陵的小枣、潍县的萝卜、平阴的玫瑰、菏泽的牡丹、日照的绿茶、德州的扒鸡等在全国享有盛名。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河北:2018年,粮食产量3700.9万吨;棉花产量23.9万吨;油料作物产量121.4万吨;蔬菜产量5154.5万吨。猪牛羊肉产量373.3万吨;禽蛋产量378.0万吨;牛奶产量384.8万吨。有效灌溉面积4483.6千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6737.4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5.9%。

四川:2018年,四川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达3.69亿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516亿元,带动1442万农民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9元,规模效益位居全国首位。

云南:鲜切花种植总面积达171.4万亩,总产值525.9亿元,鲜切花产量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花农23.6万户,拥有100多万从业人员,全省花卉亩均产值3.8万元,花农总收入124.8亿元。

天津:通过开展农业品牌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农业品品牌达288个,认证市级农产品品牌达147个,形成了100多种具有天津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甘肃:截至2018年,粮食生产连续十五年丰收,总产量持续七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常住人口2637.2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46.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336元。

重庆:建设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按照“国家平台、生猪品牌、公益主体、产业创新、服务市场、造福三农”的建设理念,重点推进“一体系、两中心、三平台、1+4保障”的建设。

河南: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8559.96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22%,总产量748.36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27%。“粮安工程”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升,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基本形成。

广西:第一、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共146个,广西获批项目8个,占全国5.5%,居全国第一。第三批中国特优区正在申报,全国125个,广西获得5个指标。第一、第二批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9个,数量排全国第一,第三批正在组织申报,项目数量11个。

湖北: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突出湖北在“特优区”建设中,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详实标准、规范种植操作,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了产品增收和产业增效。

广东:以“珠三角”的桑基鱼塘,粤西的热带农产品,粤东的精耕细作传统为代表,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已创建10个国家级、119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贵州:2018年全省调减低效籽粒玉米785万亩,新增高效的经济作物667万亩,茶叶、辣椒、薏仁、刺梨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在全国排名前列;全省GDP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3位。

青海:牦牛存栏量480万头,占全世界牦牛存栏量的32%,占全国的38%,享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誉。全省认证有机牦牛121万头、有机藏羊325万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浙江:坚持不懈推进“千万工程”,与时俱进建设美丽乡村,通过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阶段,形成了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格局。2018年,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内蒙古:近年来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每年为国家调出商品粮200亿斤以上。全区耕地面积1.37亿亩,永久基本农田1.15亿亩,有效灌溉面积4794万亩。“十二五”以来,已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582万亩。

宁夏:建立了区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湖南:杂交水稻经过试验、示范(1975-1976年)、大推广(1977-1978年)、调整(1979-1980年)、恢复与发展(1981-1983年)四个阶段后,种植面积达到了118.3万公顷的种植规模,占水稻总面积的26.7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8年,兵团棉花总产量达204.65万吨,分别占新疆及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和33.5%,番茄,红枣,苹果,香梨等兵团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优势。2018年兵团一产增加值545.61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13元,是2010年的2.16倍。

“礼赞七十华诞,做强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发展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