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动了100万人,只为这群人……
足迹遍及全国100多个县市,累计行程70多万公里,累计募集善款845.5万元;精准帮助1112名贫困学子、困难人士……
看到这一连串数字,你能将其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联系起来吗?没错,这就是一位89岁老人,28年来募捐助学的“成绩单”。
肖光盛翻阅今年的捐资助学资料。刘曼摄
老人名叫肖光盛,是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税务局的一名退休干部,尽管年近九旬,腿脚不便、步履蹒跚,但他募捐的脚步从未停止。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一中学子曾小宇,六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一人打零工拉扯长大。今年高考,他考了599分,已被吉林大学录取,学费却还没有着落。
正当曾小宇愁眉不展,犹豫要不要继续学业时,肖光盛伸出了援手,“学费、生活费的事情交给我,你只管努力学习。”
这样的场景,在肖光盛的生活中已是常态。
28年前的偶遇改变人生“后半场”
肖光盛出生于娄底涟源市石马山镇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计,12岁时外出做印刷学徒,后参军投身部队,努力考上了军校。1956年转业,1991从涟源市税务局退休。
看书、写字、种花、遛弯儿……刚退休时,肖光盛也过了小半年悠闲自在的日子,但时间一久,他总觉得心里干巴巴的。直到那年冬天,肖光盛到一个偏远山村看望70多岁的农民朋友吴尧升。
到访之时,老吴的孙子吴心意坐在堂屋里哭,不停地喊着:“爷爷,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肖光盛这才得知,老吴的老伴去世了,儿子一年前触电身亡,儿媳远走他乡下落不明,留下未成年的孙子。家里没有收入,正读初一的吴心意只能辍学。
肖光盛当即伸出援手,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让老吴赶紧送孩子上学,并承诺,“只要孩子想上学,我就一路帮到底。”
肖光盛多年来的汇款单和受助学子写的感谢信。刘曼摄
“像小吴这样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光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回到家后,肖光盛辗转难眠,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脑子里形成:用10年的时间,发动10万人献爱心,募捐100万元善款,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人。
14岁的孤儿小郭,因患白血病无钱医治,肖光盛得知后第一时间送去善款,并连夜写好募捐倡议书,印发800多份,发动8名退休老干部一齐上阵,挨家挨户进行募捐。
9位老人奔波了9个多月,足迹遍及涟源市的141家单位,动员24500人参与,募捐116801元,并为小郭联系学校,使她能够一边治疗一边读书。“九老救孤”一度在当地传为佳话。
肖光盛在案头完善待扶助对象的资料。刘曼摄
有了这次成功的募捐,肖光盛趁热打铁,继续发动平时熟识的退休干部,深入到涟源市20个乡镇的近100个贫困村,挨村挨户摸底,将100多户亟须帮助的病、残、孤等特困户一一造表登记。
肖光盛不忘对老吴的承诺,在吴心意从初中到高中的5年时间里,肖光盛先后找到干部、老师、职工和企业家等爱心人士进行“接力帮扶”,共筹集帮扶资金5.71万元,资助到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
爱心传递100万人加入“爱心大合唱”
“舍得嘴巴子、甩开腿杆子”是肖光盛多年来募捐的“诀窍”,长沙、娄底、涟源等地来回奔波,多的时候一天要跑近10个爱心单位,“先‘拼车’过去,搭公交,再‘拼车’回来。”
外出募捐时,肖光盛自掏腰包出车旅费、伙食费、打印费,常常一杯水、几个馒头就是一顿饭,能走路尽量不搭车。
对于肖光盛的爱心行动,也曾有人质疑他在善款中抽提成、拿回扣。“不用放在心上,问心无愧就好。”面对家人听到流言时的委屈难受,肖光盛都会安慰劝解。
事实上,肖光盛从来不经手善款,而是让资助人将善款直接汇入被资助人的银行账户,他本人只留下爱心名册。
为了多省出一点钱帮扶他人,肖光盛的衣服鞋子都是老伴亲手做,头发也是老伴剪。“有一回,我连夜给他做了一双鞋,结果他却送给了帮扶对象。”肖光盛的老伴刘穆桂回忆道。
“钱能帮到别人才更有价值。”肖光盛对自己抠门儿,对需要帮助的人则十分慷慨。28年来,他个人已捐出近20万元,流言不攻自破。在肖光盛的感染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加入爱心大团队。
在肖光盛的“娘家”涟源市税务局,就有200多人参与到扶贫助学的队伍中,筹集爱心善款近百万元。他的儿女们也加入进来,先后资助3名单亲家庭孩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通过肖光盛受到资助的孩子们也在想方设法传递爱心。“肖爷爷,我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这次先捐1000元。”10多天前,肖光盛曾经帮扶过的贫困学子盛斌打来电话,肖光盛满是欣慰,让他将这笔钱转给急需学费上大学的孤儿小梁。
肖光盛展示自己一沓汇款单。刘新山摄
截至目前,肖光盛已提前实现三个“十年计划”,发动近100万人加入声势浩大的“爱心大合唱”。
“做爱心最大的感受就是乐观,一路走来肯定是辛苦的,但是做这个事很有意义,因为帮助别人,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幸福感。”肖光盛说,不管怎么样,真诚不能减弱,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耄耋之年的肖光盛又有了新目标:争取到2021年实现累计资助200名贫困生完成博士、硕士学业。(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曾小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