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降为“乙类乙管”。
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有媒体提到,当前疫情广泛传播,有的地方感染者出现激增,个别网友反映,感染出现严重情况后入院救治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国家卫健委一直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她介绍了扩充医疗资源和重症患者救治的措施。
焦雅辉表示,随着疫情发展进入到不同阶段,各个地方的需求不一样,有的地方现在处在疫情进展的过程中,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地方随着重症患者的出现,急诊和重症的救治需求压力很大。
据悉,国家卫健委也采取多种措施,指导地方不断扩充医疗资源,主要采取了几个措施。
一是扩容发热门诊资源。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应设尽设。截至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同时,简化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增加药品配备,提高发热门诊医疗服务效率。另外,焦雅辉介绍,有一些地方,像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把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临时发热诊疗点。二是推行分级诊疗。在城市以地级市为单位划分网格化的医联体,在农村以县为单位组建县域医共体,利用分级诊疗模式,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作用。三是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为发热患者提供线上咨询和用药指导,开具处方,利用线下第三方配送,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四是多渠道增加药品供给。相关部门在加大药品的生产、配送和供应,更多的患者可以通过零售药店或者线上购药获得需要的药品。焦雅辉介绍,重症患者救治是国家卫健委当前工作的重点。
第一点是扩容全国的重症医疗资源,全国各地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同时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包括床位、设备以及人员培训。国家卫健委也建立了日调度制度,随时调度各地医疗资源准备和使用情况。第二点是关口前移,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管理起来,根据他们的健康风险等级来实施分级健康管理。第三点是三级医院要发挥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医疗机构要扩容急诊的接诊能力,扩容医院床位收治的能力。医院要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之间的绿色通道,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把急诊资源更快速地循环和周转起来,能够收治更多的重症患者,提供重症诊疗服务,最大程度实现重症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要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和讨论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对于新冠感染患者,要进行同质化和规范化治疗,多学科共同提供基础疾病诊疗服务。
据介绍,对于120的供需紧张问题,国家卫健委也指导各地,一方面扩容120急救电话接听能力,另一方面提高120急救车辆的响应率。利用多个渠道来解决非急救转运的需求,保证120救护车主要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此外,焦雅辉强烈建议老年人加强疫苗接种,从而预防和降低重症和病亡的发生。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